浓浓年味起 人间大团圆

传统春节年俗里,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有哪些习俗?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称为元日。金鸡报晓,为新岁之首,春天开始。这一天,人们凌晨起来祭祖、拜神、焚香、放炮仗,意为 “抢春”,敬拜天地神明,为新一年祈福。
人们开始携礼串门,名为 “贺新岁” ,晚辈给长辈拜年,压住邪崇。而且家中有传统信仰的初一要吃素,所谓 “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正月初三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 “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 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的睡觉吧。

正月初四
正月初四又称为 “羊日”。
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 “三羊开泰” 乃是吉祥的象征,灶王爷要查户口。民间传说正月初五也是财神的生日,所以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
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正月初五
此日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古代时妇女们也不再忌讳出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这一天可不宜劳作呢,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马日,马到成功,人们在这一可以开始出门做生意了。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开门迎客自然要扫除垃圾,接着 “送穷”, “送穷” 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就是祭送穷鬼或穷神。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乃为 “人日”, 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女娲造人日,也就是人类的生日。
这一日,大家可以开始过生日了,人寿年丰,可热闹了。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一大早便有丰盛的家庭筵席,又是聚餐吃喝,又是放花炮烟花的,来庆贺生日。

正月初八
“七人八谷”, 初八也就是谷日了,又叫顺星节。传说中这天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星最多,如果这一天天气晴朗,那说明今年的稻谷收成很好。如果是天阴的话那就失收了,所以盼望着是好天儿吧。

正月初九
初九是玉皇天诞,摆天坛,众人上香,诚心祈祷,人们都会祭拜玉皇大帝,举行祭。典以表庆贺。祈祷在新的一年要风调雨顺,平安大吉。

正月初十
“年初十,地生日。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踏实地。”
简单来说就是此日不能磨刀,不能研磨,不能制作石制用品,甚至很多地方会祭拜石头。这一天,石头可是个宝。

正月十一
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 “子婿日” ,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
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 “天公生” 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正月十二
这一天其实是为正月十五做准备啦。大街小巷、各家各户都要点满新灯,想想真的是灯火通明啊。
元宵节将近,搭建灯棚的时候到了。

正月十三
这一天还是离不了灯这个话题。灶下点灯,预放元宵,从这一天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元宵节成为灯节并在唐代中期已成定俗。

正月十四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式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
为了元宵节,像舞龙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 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 后称 “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 “元宝”。
元宵即 “汤圆”,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传承至今的老习俗更增加了年味和浓浓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