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贴春联 年夜饭人团圓

对于华人来说,除夕之夜也就是年三十,我们习惯于一家人围在桌子上吃团圆饭看晚会。在这一天对于我们华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那么,你知道除夕是什么意思吗?除夕有什么寓意?为什么要过除夕?

除夕的由来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病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タ”这一名称的,是西周处撰著的《风土记》 等史籍。

除夕要做什么
贴春联
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平仄合律、对仗工整,用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余亚飞《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

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福”字究竟该怎么贴?不是所有福字都要倒着贴,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是在水缸和垃圾箱上,由于这两处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巧用“倒”字的谐音字“到”,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另一个则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但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如何贴“福”字没有一致的标准,主要看当时当地如何约定俗成。

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タ的第一件大事。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即拜。些地方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オ开始享用。

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因为是整晚不睡觉,人们要打起精神强坐,也称为“熬年”。为了阻止人们除夕睡觉,民间还形成了一种禁忌,说如果这晚睡觉,第二年身体就不好。守岁是为了强固身体,延年益寿,在古代,守岁还是为父母或老人祈寿的重要方式,因此一般人都坚持守岁。如今守岁习俗还很普遍,不过人们大都不守到天明,而是在零点新年钟声之后就休息了。

压岁钱
压岁钱,又称压崇钱、守岁钱等。年夜饭之后,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因为是用红色的信封袋(红包袋装),故又称红包,中国古代也有用红线将一百个铜钱串成一串外形类似麦穗,表示长命百岁。其中一个说法是岁与“穗”同音,在一些庙宇,会有不少信众等待上头香,插上新年庙宇香炉的第一炷香,据说代表吉利与神明一年的护佑。

先秦时期的人祭祀鬼神,祭品中就有“币”。随着这种观念的因袭以及货币技术的发展,就产生了专门辟除邪崇为目的而制作的“厌胜钱”。

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以钱币用于春节祝吉的举动,而最终演变为除夕 向晚辈赐钱“压祟”,并作为一种风俗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如今,压岁钱已变为货真价实的人民币、甚至是外币。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派发,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或衣服兜里。压岁钱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只能给双数,不能给单数。

採岁
除夕夜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機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故事事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除タ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在古代怎么过除タ的?
驱健
驱健在宋代有大健仪、小傩仪之分。盛行于宫中的主要为大傩仪。据宋代人解释,大健,意在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这天,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崇,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崇而罢而对比其他史料记载,南宋时期的临安驱健仪式也大体如此。

送节物
史料记载,除夕这天宋代皇帝有赐文武大臣钟馗像的风俗。如北宋神宗时期,宋神宗就命画工摹拓钟馗像,然后雕版印刷精装后,将成品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中的官员。除夕之夜,神宗又派入内供奉官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像。而在民间,当时的人们也送门神、钟馗等节物之礼俗,如宋代史料笔记《鸡肋编》记载,除夕日送节物,必以大竹两竿随之。

年馎飥
馎飥,是宋代除夕所制作的一种特色小吃,类似于今天羊肉泡馍等汤饼类的食物。宋人就有冬馄饨,年馎飥的说法。大诗人陆游《岁首书事》一诗有言:中夕祭余分馎飥,犁明人起换钟馗,并自注:乡俗以夜分毕祭享,长幼共饭其余。又岁日必用汤饼,谓之冬馄饨、年馎飥。

试年庚
陆游《剑南诗稿》有云:乡俗,岁タ聚博,谓之试年庚。即将除夕这一天的赌博输赢视为预测下一年人生命运的游戏。另外陆游《新岁》一诗中,明烛聚呼卢之句便专指此游戏。

消夜果
除夕夜阖家团聚,为了打发晚上闲暇时光,宋代时,很多人家都要准备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如《梦梁录》一书有描述宫廷内消夜果的场景,其言:是日,内司意思局进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团、韵果、蜜姜豉、皂儿糕、蜜酥、小鲍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银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头儿、牌儿、帖儿。供宫中皇子、女眷玩耍、食用。而在普通百姓家中,虽不能如宫中丰盛,但也极尽所能,准备消夜果,力保年节顺心。

打灰堆
宋代人所说的打灰堆,大约就是在天亮前拿着一挂满铜钱的竹竿,用力敲打灰堆或垃圾堆。据说只要打过灰堆之后,这家主人就会逢凶化吉,遇难呈样,心愿也多可实现,故也称作击如愿。

籸盆
烧松盆,主要是一种宋代民间的驱邪祈吉活动。南宋时已开始流行,周密《武林旧事》就记载,至(除夕)夜,蔶烛籸盆,红映霄汉。籸盆因为以麻籸 (渣滓)为燃料,故有此称。刘昌诗《芦浦笔记》也有记载:今人祠祭或燕设,多以高架燃薪照庭下,号为生盆。莫晓其义。予因执事合宫,见御路两旁火盆皆叠麻籸,始悟为籸盆,俗呼为生也。

焚苍术
苍术是一种中药,宋人认为它有消燥湿,健脾胃的功效。在宋代,每当除夕之夜,大部分百姓总是要焚烧苍术等药材,以此希望能辟瘟祛湿,祈求健康。如周密《武林旧事》载:至(除夕)夜如饮屠苏、百事吉、胶牙场,烧术卖惜等事,率多东都(借指北宋)之遗风焉。可见,这种焚苍术的做法在北宋、南宋均有传承。

Themes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