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潮州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在丑生(角色)有突出表现的地方戏曲,在明朝开始形成后,流行于广东潮汕、闽南等地,并随潮州人传播到港澳台、上海,以及海外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東埔寨、越南等东南亚与欧美地区,是中国对外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之一。

潮剧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属元明南戏的一支,时称为潮腔、潮调、泉潮雅调,为明代南戏五大声腔之一。明朝嘉靖丙寅年(1566年)刊本《荔镜记》,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一个运用“泉潮腔”演唱的演出剧本。它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潮剧文化追溯
唐朝一一陈政与陈元光父子部队将中原音乐、百戏传入泉州、潮州、漳州。我们可以把开漳圣王陈元光在此治理期间所实施的“乐武治化”的政策,看作是唐代歌舞、唐大曲的进入这块区域的主要证据。
宋朝一一陈寅恪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潮州早在唐代已经发展为岭南大郡了,宋朝对外联系频繁以及经济繁荣,“岸海介闽,舶通瓯吴及诸蕃国,人物辐集,而又地平土沃,饶鱼盐,以故殷给甲邻郡。”。教育方面上,“一州两书院,他郡所无”。音乐文化昌盛,“潮之大成乐……他郡所无者。”而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也是很活跃,但历代朝廷官府常以各种名义对其加以干涉,乃至明文禁止。
但我们却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戏曲在当时潮州的发展情况。宋代朱熹任职于与潮州通俗同文的漳州时,曾在《劝渝榜》要求:约束城乡不得以補灾祈福为名。掠钱物,装弄傀儡。其门徒漳州人陈淳(1153-1217年)在其《上傅寺丞论淫戏》提到:“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淫戏,号“乞冬”。群不是少年,遂结集浮浪无赖数十辈,共相唱率,号日“戏头”。逐家聚敛钱物,拳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可见当时潮漳地区,演戏蔚然成风。而南戏也已经传到了泉州。
明朝一一潮剧在明代嘉靖之前就开始形成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东通志》载:潮属多以乡音搬演戏文”,而嘉靖丙寅年 (1566年)用潮州方言写的戏本《荔镜记》,都可以说明用潮州州方言演出的戏己占主要地位。潮剧在明代称潮腔、 潮调、泉潮腔、泉潮雅调一名潮音戏,也名白字戏。
白字是相对于正字而言,戏该有:“正字母生白字仔”,是指用潮州话演唱的地方戏,是从中州声韵(官话)演唱的正字戏(即正音戏)吸收弋阳腔、地方民间小戏以及小调演变而来,是属于南戏在潮州方言区逐渐衍变的地方化戏曲。在潮安县风塘出士的宣德七年(1432年)南戏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就是一个正字本滲杂一些潮州方言。
清朝一一从清人的笔记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潮剧在清朝盛行的情况。康熙年间潮州“迎神赛会,一年且居其半。梨园婆婆,无日无之”。“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日潮州戏”而到了同治年间左右,“潮剧所演传奇,多习南音而操土风,名本地班。观者昼夜忘倦。若唱昆腔,人人厌听,则散去”。可以看出当时在潮州当地人观戏的爱好跟盛况。而到了光绪末年,由于时任潮州总兵的地方权势人物方耀亲属多喜潮剧,在他们的影响下,潮剧的繁荣则到了顶峰时期,时潮州戏班多达200余班。
现状分布国家
上海一一民国时期,上海聚集大量潮州人在此经商打工。三十年代,三正顺香班就曾到上海进行演出。
海南一一早在1765年,在海南海口经商的潮州人就建有兴潮会馆,1789建潮州会馆,都有戏台。1933年版的《海南岛志》载:海南土戏“其腔调,初唯用潮音,其后,代有变易,杂以闽、广歌曲,表演唱工。” 这也同时说明了,琼剧的形成是受到潮剧的影响的。
香港一一根据一些学者推测,潮剧戏班最早到香港演出,是在清光绪(1875-1908) 年间,由于酬神以及喜庆节日的需要,由文咸西街、永乐街、和兴西街、高升街、德铺西街、乾诺道西等一带的潮州人,搭建的露天舞台演出,聘请中国大陆的戏班前往演出。有的也会被潮商雇往戏园表演。
台湾一-1772年,朱景英的《海东札记》就记载了潮剧在台湾演出情况: “神祠里巷,靡日不演戏,鼓乐喧闽,相续于道。演唱多土班小部,发声请洁屈不可解,谱以丝竹,别有宫商,名曰下南腔。又有潮班,音调排场,亦自殊异。”
泰国一一潮剧早早就传入了泰国,据英国人布赛尔《东南亚的中国人》卷三《在暹罗的中国人》就记载了1685至1688年在宫廷宴会中用以招待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使节。泰国同时也是“潮剧的第二故乡”,在潮剧历史扮演着重要角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是世界潮剧的中心。
三四十年代,曼谷五大戏院五个潮剧班包演,分别是东潮剧院为老怕梨春、杭州戏院是中一枝香、西湖戏院归中正顺香、和乐戏院属老梅正兴,西河戏院为老宝顺兴。四十年代前后泰国73府各地潮剧走唱班高达百多个。在2006年,泰国有30多个职业与半职业的潮剧团很多时候做为酬神戏演出,在泰国演出的旺季主要是在每年的9月和10月,这两个月是泰国人拜佛吃素以及谢神的时间。
马来西亚一一据有些专家推测,潮剧以戏班的形式进入马来西亚早在清光绪年间就有了早期潮剧在马来西亚的演出剧目主要是来自中国的潮剧戏功班的一些中国传统剧目,演出场所大多是潮州人聚居的社区、街坊所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因为主要作为酬神戏,带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出现在每年的冬春两季。
到了1911年与1929年间,是潮剧在马来西亚的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戏班增多,演出从农村发展到城镇城市,也向固定性,常年性发展。而从1930年开始,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则是潮剧在马来西亚传播的高潮阶段。这主要体现在本土戏班兴起,当时比较有名的戏班有:老正天香、老一枝香、老赛宝丰、荣和兴玉楼春等。此外当地戏班还先后和多家唱片公司签约灌制潮剧唱片。1942年至1958年左右受到日军占领的影响,以及战后世界性的经济不景气,马来西亚也受到波及,这是潮剧在马来西亚发展的低迷阶段。
到了五十年代末后,“潮剧电影热”的兴起,特别是受到香港潮剧电影的影响,潮剧的舞台表演空间严重萎缩。当时在马来西亚,票房最好的潮剧电影是1959年拍摄的《芦林会》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亚联邦政府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潮剧发展重镇的新加坡的独立,对马来西亚的潮剧产生了较大影响,潮剧在马来西亚日渐衰落。 1967至1970年间,香港著名潮剧演员陈楚蕙曾到马来西亚进行巡回演出,这给当时衰落的潮剧舞台带来一股新鲜空气。
柬埔寨一一相传明清就有华侨在酬神赛会里,聘请中国大陆的潮剧戏班过去进行演出。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为最盛,当时进入柬埔寨演出的潮剧戏班,还分有“红囊”和“青囊”。后来金边潮剧戏班,主要老玉、老玉春香老梅正、新一枝香、正天香等,每年元宵节期间都会到乡村演出。
越南一一相传明清就有华侨在酬神赛会里聘请中国的潮剧戏班过去越南进行演出。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时候,兴起的潮剧电影曾在越南引起轰动。1976年,由东方、以云、新艺、阳明轩、玉雪等业余潮乐社合并组成胡志明市统一潮剧团。这是越南目前唯一的专业潮剧团。此外还有越南南部蓄臻省朱洋市珠光业余潮剧团和1969年创办的芹首省芹直市天和业余潮剧团。